第(1/3)页 西元1810年8月22日,中华大虞光中三十五年,原满清嘉庆十五年,农历七月十三。 大虞皇太子莫洲森在接到父皇莫子布同意出兵的诏令后,以沙皇罗斯帝国背弃和约为名,在石头城(塔什干)誓师,发兵二十万,征讨沙皇罗斯帝国。 而实际上兵力远不止二十万。 因为与正规军同行的还有漠北、漠西、哈萨克、柯尔克孜、西土尔扈特(卡尔梅克人)等部武装牧民以及拜火宗的波斯人和阿塞拜疆人,共计十一万有余。 这三十一万大军兵分三路,从三个方向夹击沙皇罗斯帝国。 北路军两万正规军带五万各部武装牧民共八万人,自阿拉木图等地出发,进攻罗斯帝国在乌拉尔河中游最重要的堡垒,沙皇罗斯帝国窥视中亚的最后据点,奥伦堡。 北路军都指挥使是刚刚守孝完毕的第二代定国公陈金川,他的父亲便是追封嘉定郡王的皇帝表弟,大虞第一号开国武勋陈光耀。 今年年初陈光耀在北京顺天府去世,享年六十一岁,谥号忠武。 大虞朝的武勋也开始凋零了,这类早年大量受创的将帅大多都不长寿,四十多岁去世的都不算罕见,只有极少数天赋异禀的‘老妖怪’才能越活越精神。 而如今,在这个快节奏的殖民时代,大虞朝的守孝规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,最多也就是守孝三个月,一般平民百姓守个三七二十一天就算孝顺了。 所以陈金川都不用夺情,就可以直接统领军队。 西路军由禁军龙骧左卫都指挥使桂涵为主帅,京营效武军指挥使黄仁勇为辅。 由龙骧左卫和京营效武军两万一千人,并西土尔扈特轻骑兵三万,波斯、阿塞拜疆等拜火宗辅兵民夫两万组成。 西路军共七万一千人,从辽藩所在高凉州(高加索地区)翻越高凉山脉(高加索山脉),然后向西进攻亚速海岸边的罗斯托夫等地。 这一路的作战目标是先拿下罗斯托夫,然后伺机向哥萨克城(顿涅茨克)方向机动,因为这里有全黑海最好的煤矿,且已经在开采了上百年。 拿下了这里,可以获得沙皇罗斯帝国的无烟煤,以供应大虞黑海舰队所用,不然就只能去找英格兰买煤,时效性和可靠性上就差了很多。 而如果西路军不能稳住罗斯托夫到哥萨克,就转头向北,协助主力围困察里津(斯大林格勒)。 之所以在西路军这里很谨慎,因为目前直接被称为哥萨克地区的顿涅茨克地区不太好惹。 这里是哥萨克的主要聚居区,民风彪悍还熟悉战阵,许多从罗斯帝国军队中退役的老哥萨克就在这里传帮带。 以至于这块居民的战斗力,是要远高于历史上几乎同时期的淮北捻子的。 至少肯定不会比捻子低。 想想几十万淮上捻子能够造成多大的破坏,就明白大虞西路军为何要在这里步步谨慎了。 而大虞讨俄军的主力,就是皇太子大佬森亲自率领的中路军,合计水陆步骑超过十六万。 作战的路线也很明确,就是从伏尔加河入海口的西海城(阿斯特拉罕)逆伏尔加河而上去打察里津(斯大林格勒)。 拿下了察里津之后,继续逆水而上进攻下诺夫哥罗德地区,最后转向西,威逼莫斯科。 至于联合英格兰人走海路奔袭圣彼得堡,大佬森压根就没想过这个方案。 因为此次征讨罗斯帝国,以及挫败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一统欧洲野心的这一系列战争。 除了表面的意义外,还有一项重要意义就是向全世界展示东方大帝国的赫赫武功,然后顺便为大佬森接任皇位铸金身。 这两个目标不管从哪一个来说,都不可能借重英格兰王国的力量来完成。 而在大虞军队誓师开始出动的一个星期后,圣彼得堡就收到了消息,早已安排好的应对措施,也开始陆续就位。 按照战前库图佐夫为俄军制定的作战计划,沙皇罗斯帝国也征召了超过三十万大军,当然其中能称得上精锐的,只有十万人左右。 俄军名将德米特里.戈利岑上将率军三万镇守奥伦堡,这里靠近鲜卑荒原气候寒冷,每年能用来作战的时间也就几个月,大虞军队不易渗透过去。 所以戈利岑上将只需要守住奥伦堡及其周围,然后静待天气打败大虞征俄军北路军就可以。 且万一奥伦堡守不住,还可以向北撤到乌拉尔山中的坚固要塞城市-叶卡捷琳娜女皇堡做最后的固守。 库图佐夫本人则率领超过二十万军队在察里津(斯大林格勒)周围布防。 这些年俄军也拼命在察里津周围修建防御工事,他们几乎把整个斯大林格勒前后都挖满了壕沟和隧道,已经能做到相距几十公里沟通不需要出地面的地步。 最后的俄军机动兵力五万人,由本尼格森伯爵率领,在察里津以西数十公里的地方机动,随时准备查漏补缺。 而消息传到布加勒斯特,莫公泽和李兴泰也尽力拼凑了一万五千军队,自图尔恰县北上。 他们占据了比萨拉比亚的修道院镇,做出一副随时通过德涅斯特河,顺流进攻入海口重镇敖德萨的姿态。 修道院镇就是后世摩尔多瓦的首都基希讷乌,战略位置还是比较重要的,它居于上游,确实可以威胁被称为黑海明珠的敖德萨。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姿态,因为这一万五千军队中真正的汉家军队不过三千多人。 而敖德萨港内至少有四千俄军驻守,还有堡垒和大量城防炮,根本不是这点人能打的下来的。 莫公泽之所以这么干,其实是为了加深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焦虑。 第(1/3)页